沙永祥:千姿百味数世功(上)
沙永祥
【资料图】
扬州美食扬名天下,不仅在于手握大把大把的优质资源,还在于将多元的饮食融合进取,为我所用,更在于美食与人完美的融合,始终在追求至味至美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食材之优
扬州南北居中,通江达海,不仅本地资源异常丰富,还因为长江、大运河等发达的水路交通,各地的食材畅达无阻,是大部分古城无法企及的。
就算是调味品,扬州的资源也得天独厚。
古扬州盛产姜、蜜、糖,远在唐宋之前便贵为贡品,而食盐更是独领风骚两千年,产量高居全国首位。
一撮盐巴,足以让寻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鲜美可口。别以今人的眼光小看了过去的盐,古盐是政府专营,享用并非轻而易取。
西汉以前,盐的主产地在山东沿海,俗称齐盐。当年,东夷人切断商朝的盐路,纣王情急之下派出大军讨伐,不料被西边的周人钻了空子,攻进了兵力空虚的镐京,商因此亡国。
西汉初期,刘濞发现吴国东部海岸线漫长,于是招揽天下的流民,大规模开发盐业,并把扬州建设成为盐的集散地,史称“吴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吴盐均优于齐盐,因此迅速取而代之。
“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大宋第一名妓李师师接待宋徽宗的场景,昭示“吴盐”是中国盐业第一品牌,直到大清。
再说糖。
一勺白糖,家人围坐就有了温馨甜蜜。可古代中国不产糖,多用蜜来调制甜味。
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随即在扬州设立了中国第一家专门利用甘蔗熬糖的工厂。糖由此以扬州为中心,向全国各地扩散开来。
丰富的糖,深深影响了扬州人的饮食。从唐时起,菜肴中加糖的习俗就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淮扬菜偏甜的风格。
盐起鲜,糖起甜,优秀的食材应有尽有,扬州美食的基础太好!
工艺之精
凭借家常的原料,获得高档的享受,这是扬州人做菜的独到之处。
就拿著名的“三头宴”来说,食材极为常见,价格相对低廉,到了扬州人手中便成了佳肴。
制作狮子头,扬州人选的五花肋条猪肉,四季差异不同,冬季肥七瘦三,春秋肥六瘦四,夏季各半。配菜也要随季节而变,春宜河蚌秋宜蟹,极为精细。
鲢鱼头也很普通,但是扬州人端上餐桌的拆烩鲢鱼头,名扬海内外,关键还是在功夫。先将鱼头从颏下剖开,焯水后入汤锅煮至半熟,取出放冷水里,拆出一副完整生动的鱼脸,然后再继续烹制。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有形态,而获取味蕾上的超级享受,极为精巧。
从前,猪头是猪身上最不值钱的,扬州人就是用这零件,烹出了扒烧整猪头,惊艳了天下饕餮之客。将整理干净的猪头放入锅中,要用小火至少焖烧三个小时,没半天工夫上不了桌的,极为精心。
美味来之不易,需要细致的调配和超长的等候,调的是境界,候的是流光,品尝的是芳华。
精绝的还有刀工。一块一厘米厚的白方干,煮干丝要横削成十八片,烫干丝则三十片,再切成数百上千根细丝,这是一般厨师很难做到的。更有文思豆腐,师傅腕随心动,动刀如飞,转眼间豆腐块被切成细如毫发的丝线。放入清水中,略略搅动,丝线温柔地散开,宛若天然的水墨画。
天下刀工,于扬为盛!
挖掘之功
扬州人珍惜来之不易的食材,总是努力加以利用,最大限度挖掘食材的美。“长鱼宴”“全鹅宴”“全牛席”“全藕席”……宴宴有彩,席席生辉。
里下河地区高邮、宝应一带荷藕产量大,品质优。宝应人在浩渺的时空中深度挖掘,把藕的花、茎、叶、果全部入菜,不断穿越、演变、再生制作的技艺和配方。
以藕尖为开胃冷菜,以莲子为 “百花莲子羹”,以老藕为“桂花蜜饯捶藕”,以荷叶、荷梗为“龙井汇双翠”,就连莲蓬也能入味,包裹鳜鱼蒸制的“莲房鱼包”,当然还有用藕粉做成的“藕粉圆”、用藕孔夹肉做成的“藕夹饼”……生、炸、炒、烹、炖应有尽有,香、甜、咸、酸、辣五味俱全。最终,“全藕席”诞生了,成为淮扬菜系中一个独特的门类。
宝应人还利用丢弃的长鱼头和骨,配上野鲫鱼和猪骨,用小火慢熬成长鱼汤,乳白浓厚,鲜美至极,从而变废为宝,成为家喻户晓的早餐美食。
其实扬州人多爱研究怎么吃,包括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僧侣们。著名的文思豆腐,发明人是天宁寺的文思和尚;长鱼则是地藏庵的小山和尚烧得最好;至于红烧整猪头,据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的夏日》中介绍,水平最高的是法海寺的僧人。
对至美的追求,全民的参与,努力的挖掘求索,扬州美食得以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