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看点丨实现健康中国这15%的目标,关键在于做好规范化诊疗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董颖钰)“及早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关键不在于提高‘上限’,而在于提高‘下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李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时指出。
李健口中的“上限”,指的是精准诊疗等一系列能够进一步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生存的先进手段,而“下限”则指的是能够提升基层整体肿瘤诊疗能力的规范化诊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李健。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更多肿瘤医生参照指南治病
有助于实现规范化诊疗
李健指出,在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晚期结直肠癌的整体治疗水平已经接近国外发达水平,但由于区域之间医疗水平分布不均衡,基层肿瘤诊疗能力尚有不足,患者总体生存率并不理想。因此,要想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应该努力提高“下限”,也就是推动规范化诊疗战略。
“国内外各个疾病基本都有指南,甚至不止一份。但出于一些原因,有些医院并没有按照指南去做治疗,要去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无论知名三甲医院还是县医院都参照同一份指南治病,久而久之,老百姓意识到到哪里治病方案都一样,就会对基层医生更加信任,医疗秩序也更稳定。”李健指出,如果做到这一点,让基层医院去解决数量庞大的治病需求,兜底“下限”,让大型医院从一部分治疗中松绑,去攻克肿瘤治疗中的难点,提高“上限”,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让肿瘤诊疗指南在更多医院切实落地,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诊疗指南需要一定程度的约束性。李健告诉记者,目前行业指南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而卫健委发布的诊疗规范具备。所以如果国家可以设立疾病诊疗规范,就可以使更多医院参照执行。不过,目前不强力执行指南也是考虑到不同地区医疗发展条件不同,如果因为硬件条件等原因执行不了,反而会套上枷锁。另外,医院要继续坚持公益属性,一旦一味强调考核指标,推行规范化诊疗也会遇到障碍。
国内创新药研发脚步迅速
但治结直肠癌的药还是太少
“我参加工作20年来,见证了肿瘤药物从传统的化疗药到靶向药,再到免疫治疗,现在又有了细胞治疗、疫苗治疗等,发展非常迅猛。我刚工作的时候,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大概只有一年左右,现在能延长到四五年,这些都得益于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李健表示。
虽然如此,治疗结直肠癌的药依然太少。“近些年,结直肠癌新药的研发到了一个平台期,但任何一个癌种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早些年肝癌、胃癌同样也是没有太多药物治疗,现在很多新药都被研发出来。未来,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可能会厚积薄发。”李健指出,在没有太多新药的当下,我们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把现有的药物用好,例如优化三线治疗的药物选择等。
目前,晚期结直肠癌一二线治疗基本以化疗+靶向治疗为主,化疗一旦效果不好,三线治疗的选择就十分关键。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药物包括瑞戈非尼、呋喹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方式的选择比较充裕。“我们希望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使治疗手段更加优化,另一方面,把药物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处理好,在现有基础上多做一些药物的组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李健说。
消化道肿瘤有年轻化趋势
结直肠癌早筛效果立竿见影
“结直肠癌是个老年病,高发年龄一般是70岁左右,但是目前却有年轻化的趋势。”李健指出,这种趋势有多种原因:一是我国肿瘤筛查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体检、早筛,一些单位也开始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体检福利。其次,国人饮食中脂肪摄入越来越高,肠道息肉恶变的过程有所提前。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并不健康,但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50~75岁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30%,就是因为早筛做得好。”李健告诉记者,结直肠癌筛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胃癌即使早筛出来,也是早癌了,而结直肠癌则可以在息肉尚未发展成癌的时候就在内镜下切除。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善之外,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就是做好早期筛查。
如何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的筛查率?李健建议,首先要做好结直肠癌早筛的宣传,让大众真正了解到结直肠癌早筛的益处,特别是让高危人群能积极去做肠镜。其次,让专门的机构专职负责早癌筛查工作,这部分从业人员还是太少了。此外,政府、机构、单位也可以组织一些团体筛查活动,让更多没有症状的肿瘤能够在早期被发现。
责编:董颖钰
(运营:孙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