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沛县起兵前,刘邦四十八年人生经历,绝对颠覆你对刘邦的认知_世界热资讯
汉高祖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却完全是一副小人的模样,以至于甚至获得了“流氓皇帝”之类的称号。然而,一个人能够数年内夺取天下,建立一个王朝,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刘邦同样如此,这一切从刘邦起兵前的48年人生中便能窥探一二。
01.早年曾试图入仕,后得以结识张耳
【资料图】
虽然刘邦出生时,刘家已经沦为了自耕农,但相较于普通百姓而言,刘邦的出身其实并不简单。刘邦祖上出身秦国,后在秦国与魏国交战中被俘,这一脉遂在魏国安邑生根发芽,后因秦国夺取安邑,刘氏家族又被迫迁居魏都大梁。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五国伐齐之后,魏国得到宋国丰邑一带(曾被齐国吞并),于此设立大宋郡,并从大量迁徙百姓于此建立城邑,刘邦曾祖刘清则被任命为丰公(即丰邑邑令),刘清遂与家人迁居丰邑。
刘清去世后,其子刘仁承袭丰公之位,相传其富有百万,积善布施,有恩于人,后来家财施尽。刘仁生子刘煓,而刘煓便是刘邦的父亲,由于祖父刘仁散尽家财,而刘煓又没能承袭丰公之位,因此刘煓便就此沦为了自耕农。
虽然刘邦出生时家族已经衰落,但凭借数代积累,相较于普通百姓而言,刘邦的生活条件无疑还是要好上很多,也正因如此,在那个文盲率极高的年代,刘邦才得以读书识字。
当然,无论刘邦家中的家业大小,在“宗法制”影响力巨大的先秦时期,刘邦作为家中的第三子,是根本没有资格继承家业的,将来无非也就是分得一块土地成为自耕农。对于读过书的刘邦来说,他自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自耕农,因此他选择了那个年代大部分读书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那便是入仕为官。
在那个年代,读书人想要入仕,无非三条路可走,要么名声在外被诸侯王征召,要么游说各国君主获得赏识,要么投入贵族卿大夫门下充当门客以求获得推荐。而以刘邦当时的学识和声望而言,前两条路想都不用想,实际上只有第三条路可走。
既然要投效于人,自然要选个绝佳的投效对象,而作为魏人的刘邦,首先想到的便是声名远播的信陵君魏无忌。于是,年少的刘邦便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了魏都大梁,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魏无忌早已经去世了。
好不容易离开家乡的刘邦,自然不甘心就此返乡,于是他便在大梁又打听了起来,想要另寻一个投效对象,后得知外黄令张耳在大肆招揽门客,于是欣然前往。
张耳早年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后因故脱籍隐姓埋名流亡外黄,并在岳父的支持下成为外黄县令。刘邦拜见张耳后,两人一见如故,一番攀谈之下,张耳更是将刘邦视为好友。如此,刘邦便在张耳处客居数月,这才心满意足的返回家乡。
02.秦国灭魏后返乡,于家乡招揽门客
自从与张耳结识后,刘邦便时常前往外黄拜访张耳,经常一住便是数月之久,这段经历不仅极大增长了刘邦的见识,更使得他具备了一定识人用人能力。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不得不散尽门客闲居外黄,数年后又因秦始皇的通缉,而与好友陈馀潜逃陈县。
魏国灭亡后,刘邦也不得返回家乡,由于秦国律法严苛,刘邦此后再也无法轻易离开家乡。于是,无所事事的刘邦,便在家乡学着张耳招揽起了门客。
以刘邦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声望,自然不可能像张耳那样大肆招揽门客,因此招揽对象和数量都严重缩水,无法招揽天下英才,他便选择了从同乡中挑选跟随者;没办法挥金如土供养衣食住行,刘邦便选择了请客吃饭、乐善好施来拉近彼此关系。
自此之后,刘邦便招揽了一帮同乡好友,不是今天去跟那群狐朋狗友吃饭喝酒,就是拉着一群“门客”去给那家帮忙办事,整日忙的不可开交。然而,刘邦自认是在招揽门客,但在其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事生产,整日在外胡吃瞎混,结交狐朋狗友,动不动就给家里要钱的混混。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随着齐王建的投降,历经十年统一战争,秦始皇终于一统天下。此后,秦始皇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行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刘邦的老家丰邑和后来他的主要活动区域沛县,便被归属于泗水郡。
当时,由于缺乏选官机制,地方上只有郡守、郡监和县令(县长)、县丞、县尉等主要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至于其他郡县佐吏和乡、里、亭等基层属吏则只能从当地选拔。
凭借着识字这个天然优势,再加上祖上治理丰邑积累的威望和多年来在外行走积累的人脉,刘邦经过推举之后,极为顺利地通过了官吏选拔考核,被任命为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秦朝以五户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而刘邦这个亭长,不仅管理者辖下千户人家的治安、缉盗工作,还负责有接待来往官吏,以及运输、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不同于后世的吏员,秦朝时的亭长虽然官职不大,且不由朝廷任免,但在任命后却需要在朝廷备案,且由朝廷配备官印,俸禄亦由朝廷发放,倒也算是半个朝廷命官了。
出任泗水亭长后,由于工作关系,刘邦便搬到了泗水郡的治所沛县居住,而平日里除了公事之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招揽“门客”大业,虽然早年他也凭借着为人豪爽讲义气,在身边聚集了不少追随者,但大多是卢绾、樊哙、周勃、王吸、召欧这些出身微寒之人,直到出任亭长之后,他才开始真正接触当地上层人物,并很快结识了沛县豪族雍齿、王陵和主吏掾萧何、沛县狱掾曹参、曾任厩司御后任县吏的夏侯婴、狱卒任敖等人。
03.刘邦志向极为远大,逃奔芒砀山神迹显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忙于全面推行改革的同时,并没有留给百姓太多休养生息的时间,由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等军事行动和修筑秦直道、修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每年都要从民间征调大量役夫,于是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便要经常奉命押送役夫前往各地服役。
一次,刘邦押送役夫前往咸阳,途中正好遇到了秦始皇的东巡队伍,刘邦远远看去,只见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哎呀,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由此可见,此时的刘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亭长,但他的志向可一点都不小。
在此期间,因避仇从单县迁至沛县的吕太公,以自己善于相面,而刘邦面相富贵为由,将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至于吕太公嫁女的真正原因,个人认为应当是由于刘邦在地方势力极大,黑白两道通吃,吕太公为保护全家周全,这才选择了刘邦。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之后刘邦在一次押送徒役前往骊山途中,徒役们不断逃散,刘邦自知如此下去就算到了目的地徒役没有逃散,自己也会被处死,于是干脆将徒役全部释放,带着愿意跟随自己的十几个人逃入了芒砀山。
就在刘邦逃亡之后,丰沛一带开始流传出各种关于刘邦的离奇传言,例如刘邦母亲梦中遇到天神,蛟龙盘身生子;又如刘邦身边常有龙气缠绕,并说当年秦始皇说“东南有龙气”就是在说刘邦;再如传说刘邦乃是赤帝之子,逃奔芒砀山时曾斩杀白帝之子幻化的一条白蛇等等。
在刘邦逃奔芒砀山期间,陈胜吴广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发动起义,而起义的地点便位于泗水郡蕲县的大泽乡,由于秦二世胡亥忙着寻欢作乐,秦朝丧失了最佳扑灭起义的时机,结果导致起义规模迅速扩大,泗水郡、砀郡、陈郡等地皆被波及,而由于此前的传言,不少人纷纷前往投奔刘邦,使得刘邦借此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陈胜起义之后,楚地项梁、齐地田儋、东海郡秦嘉,乃至于很多秦国地方官亦纷纷起兵,由于义军规模太大,泗水郡郡守郡监率兵北撤薛郡避难,而沛县县令为求自保亦决定起兵,并在萧何、曹参建议下召回在外的刘邦,之后却又担心刘邦队伍太大难以约束,双方遂发生内讧,刘邦杀死沛县县令后正式起兵,这一年刘邦已经48岁。